內容來自YAHOO新聞
專 題-終戰70周年書市總回顧 個體與抗戰
中國時報【郭光宇(文字工作者)】
時值終戰70年,與此相關的書籍經年不絕於途,書市眾聲喧嘩。這些作品各自述說什麼故事?提呈了哪些觀點?本刊特製作年終回顧專題,帶領讀者一覽書市的終戰熱潮。
今年是二戰終結70周年,書市也應景出現了一大批與抗戰有關的作品。70年是一世人,換句話說,今天的讀者,絕大部分都不曾親身經歷過二戰。人們對這場史上最慘烈的戰爭的認識,大多是透過史料和教育所形成的,而教育又容易受到意識形態的操弄。我們依然活在二戰所遺留下來的國際政治結構中。
回顧這場戰爭,如今已經有了一些歷史距離,但距離中立客觀這樣的理想,卻還有不小的努力空間。當然,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百分之百的中立客觀並不存在。不過這也正是歷史的迷人之處:每多看一筆資料,多知道一種想法,我們就越接近那個永遠也無法企及的全知觀點。
過去幾年出版的抗戰文獻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兩位文壇前輩所端出來的個人抗戰史。王鼎鈞的《怒目少年》(爾雅)信手拈來,姿態超脫,完全不見那一代人的黨派色彩。齊邦媛於85歲出版的《巨流河》(遠見天下),幾年下來已躋身經典,備受推崇,作者的名字也成了高齡寫手的形容詞。這些遲來的一手資料來得正是時候,恰好活化了我們漸漸褪色的集體記憶。只是不知道接下來是不是還會有類似的驚喜?
抗戰及其平行史
歷史書寫發展至今,雖然早已擺脫了政治史的格局,不過政治和軍事事件依然不失為一套掌握歷史的方便架構。由美、台、中、日、英五地學者聯合撰寫的《重探抗戰史》(聯經),目前雖然只看到第一冊(共三冊),但合作模式與寫作成績已令人雙雙驚喜。廖彥博的《決勝看八年》(天下)秉承我們比較熟悉的國軍觀點,但在取材方面卻頗見海闊天空,舉凡《發條鳥年代記》(時報)中所引用的日軍回憶、《巨流河》中的學生生活、軍校生黃仁宇第一次看到蔣委員長時的失望等等,都成了接引讀者入戲的史料。
亞歷山大?潘佐夫的《毛澤東》(聯經),宣傳重點是首次援引蘇聯時期的資料,不過夾在眾多的「毛書」之中,這部傳記似乎並未提出太多新見解,但細心的讀者還是可以從字裏行間推敲出共產黨人在抗戰時期的活動。
日本研究方面,約翰?托蘭1970年出版的《帝國落日》(八旗),今天讀起來依然四平八穩,無可取代。這部名作也為他奪下了次年的普立茲獎。半藤一利的《日本最漫長的一天》(八旗)集中描寫日本發布《終戰詔書》前的24個小時,顯微鏡式的聚焦寫法頗具匠心。宮?淳子的《這才是真實的中國史》(八旗)有個非常聳動的紅色副標:「來自日本右翼史家的觀點」。不過內容倒沒那麼右,如果能對那些稍嫌情緒性的語言一笑置之,很多地方其實可以提供我們耳目一新的見解。
非軍事的抗戰史
20世紀的歷史顯學——年鑑學派出場的時間點,差不多也就是在二戰的萌芽期。學派一上來就罷黜了傳統史學以政治、軍事和外交為重點的書寫方式,提倡一種更全面的歷史觀。這樣的史觀其實並不新鮮,18世紀的伏爾泰早就致力於類似的書寫,只是又經過了一個多世紀的知識鍛鍊,這次時機終於成熟了。大門一開,各式各樣的經濟史、社會史、文化史、心態史……紛沓而來,歷史開始眾聲喧嘩,文明也變得更立體了。
到了70年代,又出現了「微歷史」,拿小人物或小東西當主角,以小搏大,串起一整個時代,範本正是義大利史家金茲伯格(Carlo Ginzburg)的名作《乳酪與蟲》(Il formaggio e i vermi)。這樣的寫法兼具趣味性與私密感,所有的人事物不分大小皆可入史,一下子讓歷史多出了無限的維度。到了21世紀,這類微物史幾乎蔚為出版現象,暢銷佳作一本接著一本,影響所及,傳記、科普、生態書寫都沾上了微物史筆。
加拿大歷史學者戴安娜?拉里的《流離歲月》(時報),結構上雖然還是以時序來分章節,不過行文卻側重探討集體苦難,強調戰爭下的社會文化現象,獨到的女性觀點令人耳庫板天花板目一新。卜正民的《通敵》(遠流)鎖定特務這一群躲在歷史暗處的「通敵合作者」,讓我們看到所謂的漢奸,其實也有減少殺戮、穩定秩序的緩衝功能。
日本學者小熊英二以父親小熊謙二的一生為題材,寫出了《活著回來的男人》(聯經)這部個人史。書中細數謙二被徵召送往滿州、遭蘇軍拘留在西伯利亞戰俘營、戰後適應新生的點點滴滴,平實動人。譚端的《天空的情書》(遠見天下)是抗戰飛行員紀錄片《?天》的拍攝紀事,書中一半是英雄事蹟和遺族訪談,另一半則是製作影片的思索與挑戰,出入今昔的文本有種畫分鏡圖的精準認真。
夾縫中的台灣
台灣在二戰中地位曖昧,算是被歷史開了一個不好笑的玩笑。這裡一度是日本帝國的南進基地,雖然只在戰爭末期曇花一現,不過我們卻可以在《全島要塞化》(如果)這本圖文集中,一一考察當時的機槍堡、馬特洛塔、穹窖這些頗有講究的軍事設施。《台灣大空襲》(前衛)則蒐集了美軍偵查或轟炸台灣時的大量空拍照,滿目瘡痍的寂靜地表給人一種考古遺址的既視感。
在個人史的寫作方面,我們依然忘不了田中實加去年出版的《灣生回家》(遠流),今年紀錄片上映時又推出全新增訂版。這趟一生一世的歸鄉之旅,不但把這群灣生歐吉槳歐巴槳帶進我們的視野,也讓不少人哭到脫水。
高俊宏的《小說》(遠足)大概是今年最令人驚異的成就。神風特攻隊員張正光在執行自殺攻擊時墜海逃生,戰後到香港發展卻被警總視為匪諜隔海追殺,而後落腳宜蘭海濱養殖斑節蝦成為一代蝦王,卻又因蝦瘟肆虐而一無所有。作者以這段傳奇人生為底本,一路織入自己的身世、他的藝術創作「廢墟計畫」、東亞的占領行動、撒奇萊雅族的前世今生等諸多議題,寫出了這部幾近魔幻寫實的跨文類作品。
戰事虛無,文明如夢。歷史的恢宏,原本只是兒戲與滄桑。
天花板
新聞來源https://tw.news.yahoo.com/專-題-終戰70周年書市總回顧-個體與抗戰-215008110.html
0DC8DBC2ABBADE51
留言列表